记得刚工作那几年博星优配,我很喜欢跟周围人打成一片。
不管谁组的局,我基本是随叫随到。
那时想着,同事间要多聚聚培养感情。
就算平时不对付的人,也要多敬两杯酒,想着以后人家没准就会对自己客气点。
直到某一天,我突然开始推掉各种饭局,转而把大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。偶尔参加一些业内相关的活动,认识些自媒体圈的朋友。
当时身边很多人纳闷:说我这么社牛的一个人,怎么一下子变了个人似的。
只有我自己清楚,并非我不再社交了,而是我的社交观变了。
变得不愿讨好谁,也不想改变谁,只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和人身上。
记得这么一句话:你对社交的看法,决定你会交到怎样的朋友,进而决定你的人生层次。
换句话说,一个人想要向上生长,就要先从刷新社交观开始。
01
从改变到筛选
看过这样一份研究:
收入水平越低的人,往往越需要自我认同。
而获取这种认同的方式,就是纠正别人,想让对方变得跟自己一样。
但其实,每个人的观点和行为背后,都是内在认知长期积累的结果。
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人,更会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底层思维。
你不仅很难改变他们,还会为此不断消耗精力,阻碍自己上行的脚步。
企业家黄楚龙年轻时,曾带着发小一起去城里打工。
然而每份工作,发小都做不长久,总是因为各种事情被辞退。
不是上班时偷溜,就是跟管事的吵架,有时还拿店里的东西。
黄楚龙起初觉得,毕竟是从小到大的朋友,也不好放着不管。
所以每次发小被辞退,他也会主动辞职,陪着发小一起离开。
同时他还苦口婆心劝解发小,希望对方做下一份工作时多注意一些。
然而发小丝毫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,不仅依旧我行我素,还在吃饭时当着别人的面指责他:
“总是管我这管我那,搞得跟我老子似的。”
失望的黄楚龙,终于决定离开对方。
而凭借踏实肯干的态度,他很快就在一处工地当上了包工头。
后来他又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工友,一起出去承包工程。原本窘迫的生活,这才逐渐变得宽裕起来。
林清玄曾说:只筛选博星优配,不改变,是与人相交最大的智慧。
人生的各个阶段,本质上都是挑人合作的过程。
而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,往往就在于前者时间宝贵,直接选择合适的人。
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要花心思选对的人,而不是为不对的人费心。
跟值得学习与合作的人相处,身边的磁场对了,生活也就顺了。
02
从混圈到破圈
俞敏洪小时候在农村,总是听周围人说“北京是个好地方”。
久而久之,他把“去北京看天安门”当成了人生目标。
直到考上北大,他才发现班上的同学,从没把“来北京”当回事。
他们的目标,有去欧洲留学的,有去北极科考的,还有周游世界的。
本来俞敏洪只想留校,干份稳定的工作。
可在认识这些新朋友后,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,并最终走向创业的道路。
一个人的生活,永远不会超过他身边朋友的平均水平。
以前觉得,社交就是跟一群自己熟悉的人来往。
经历的事情多了,才明白社交的意义不是混圈而是破圈。
博主@戚越曾在直播中谈到一次拜访客户的经历。
当时他偶然听见,客户预付了20万订金,租下一套上千平米的厂房。
从客户那边回来后,戚越持续关注那套厂房的动向。
他发现那位客户很快就用自己的信息渠道,将厂房转租给一批有迫切需求的创业者。
算上差价,相当于只用20万的本钱,赚取了好几倍的利润。
戚越大受震撼。
原本他在一家电商公司上班,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,月薪也就一万出头。
同事们常跟他说,这两年先苟着,等市场行情回暖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
可直到现在他才明白,如果每天跟这些人混在一起,自己永远不可能像那位客户一样赚钱。
于是戚越开始主动争取出差的机会,接触电商圈外的牛人,了解不同的赚钱思路。
后来,他跟一位结构工程师合作,设计了一款车载冰箱的软胶。
这款产品很快成为爆款,仅半年的收益就超过他过去5年工资的总和。
很认同这么一句话:你永远不能指望常年跟你混一个圈子的人,某天突然让你拥有更高层次的人生。
很多时候,熟人之所以是熟人,就是你们在一起彼此都没变过。
而从混圈到破圈,就是在倒逼自己做出改变。
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,主动接触更高层次的人,你才能抓住迅速改变人生的机会。
03
从谈交情到谈交换
前两天在某个论坛,刷到一位在餐厅兼职的大学生的帖子。
他在打扫卫生时,发现包厢的角落、垃圾桶里都有掉落的名片。
不用说,这些都是上一场饭局留下来的。
在热闹的包厢里,有人觉得递出了名片,就算有了交情。
但对方可能只是客气客气,回头就把名片给丢了。
畅销书《上行》里有一句话:普通人往上爬时最常走的弯路,就是把时间浪费在谈交情上。
没有人一段社交的初衷,是为了扶持一个比自己差的人。
你没有交换的资源,哪怕别人跟你关系再深,到头来也就剩个相识一场。
投资人朱孜刚毕业时,发现自己高中时的一位学长已经在圈里混得小有名气。
他经常借着这层关系请学长吃饭,希望能得到一些机会。
起初学长还会客套两句,表示要看看情况再说。
后来索性说自己太忙,推掉朱孜的各种邀请。
直到有一次,朱孜听说学长正在考虑投资一家初创公司。刚好朱孜有一位朋友,就在这家公司的团队里。
他立刻熬了两个通宵,整理出一份独家的调研资料。
而当他再次联系学长,并且谈到这份资料时,对方直接将他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。
后来学长通过这次投资,赚了一大笔钱。
朱孜也被学长推荐到一家更大的投资公司,工资立刻翻了两番。
自媒体人@Spenser曾说:“社交的‘交’,是交换,不是交情。”
相比常把交情挂在嘴边的交往,利益共享的关系,才是人生迅速强大的助推器。
把精力花在自己身上,当你拥有拿得出手的东西,财富和贵人会主动向你靠拢。
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:最消耗人的和最成就人的事,都发生在人群之中。
一个人从弱小到强大的蜕变,本质上就是不断打破并重塑社交观的过程。
如果有一天,你不再为改变别人而苦恼,不再沉溺熟悉的圈子,也不再为一段廉价的交情上心…
那么恭喜你,你正在迎来一个更加成熟、独立和开阔的自我。
九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